中国语言文学

史  静

2022-09-10

姓名:史 静

所在系、部:中文系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电影、民间信仰、天津文化研究


1、个人简介

史静,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电影、民间信仰、天津文化研究等。主要代表作有《主体的生成机制——“十七年电影”内外的身体话语》《嬗变与传承——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天津皇会研究》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2、教育背景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9届文学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3、工作经历

2009年7—2017年6月,任职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2017年6月至今,任职于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4、教授课程

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研读》《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新世纪文学关键词研究》《小说概论》《中国民间美术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


5、学术科研成果

专著:

(1)《主体的生成机制——“十七年电影”内外的身体话语》(29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

(2)《嬗变与传承——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天津皇会研究》(合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16年12月。

(3)《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桃花坞年画 房志达》(合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 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

(5)《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 静海县台头镇大六分村登杆圣会》(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

(6)《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 杨家庄永音法鼓老会》(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

(7)《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 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

(8)《天津皇会文化档案丛书 葛沽宝辇老会》(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年06月。

(9)张颐武主编的《新中国60年 学界回眸 文学发展卷》,参与写作该书的第四章《文学观念的开放和创作的新的发展》,北京出版社,2009年12月

(10)参与张颐武教授编著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一书的中国戏剧史章节的撰写(约3万字)。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该书获上海文化出版基金资助)

主要文章:

(1)《革命历史电影中的身体和复仇》,《电影艺术》(CSSCI),2012年第1期。

(2)《迪达勒斯蜡质羽翼的飞地,后现代思想中宗教的复兴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启示》,《社会科学研究》(CSSCI),2013年第3期。

(3)《从空间的生产到空间的表征——“十七年”电影中的双城叙事》,《当代电影》(CSSCI),2013年第11期。

(4)《现代书局和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2006年第6期。

(5)《1947-1952年“工农兵”丛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2008年6期.。

(6)《新中国·女性·体育电影》,《电影艺术》(CSSCI),2008年第4期。

(7)《神性的消解与知识的变革——读张者< 桃李>》,《长江丛刊》,2014年第5期。

(8)《为了告别的乡土文化——兼论< 秦腔>的“强行写作”文体》,《新文学评论》,2014年第1期。

(9)《性病·妓院·教养院,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区域空间、身体想象与国家认同》,《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2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

(10)《少数民族电影与国家认同的建构》,《二十一世纪》(境外及港澳台期刊 香港),2010年2月号。

(11)《重复与言说,评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山花》,2010年第B04期

(12)《圣日、庆典、仪式,十七年电影中的国庆节》,《粤海风》,2011年第6期。

(13)《21世纪新诗的新走向》,《北京文学》,2012年第3期。

(14)《从小说到电影,看电影< 白鹿原>》,《艺苑》,2013年第1期。

(15)《1958-1959年“工农兵”丛书研究》,《新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6)《后非遗时代的天津市河西区杨家庄永音法鼓老会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2期。

(17)《新乡小杨庄木版年画调查》,《年画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10月。

(18)《非遗后时代的年画传承与保护》,《年画的价值》,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19)《“蚕月”年画与“非遗后”时代的蚕文化保护》,《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3月。

(20)《天津妈祖信俗标准化与在地化的博弈嬗变》,《齐鲁艺苑》,2013年第3期。

(21)《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的时代——评张平小说< 抉择>》,《新文学视野》,2013年第9期。

(22)《从传统年画看天津妈祖信俗》,《莆田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23)《复兴中的继承与重塑,对天津妈祖祭典仪式的考察》,《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2期。

(24)《五十年代三角式恋爱电影的国家意识形态》,《粤海风》,2008年第2期。

(25)《作为超话语的存在——与“伤痕文学”相伴随的“社会主义新人”批评话语》,《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6)《建构与解构的踪迹,读东西的〈后悔录〉》,《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2期。

(27)《80后批评家的知识谱系与批评策略——-评徐刚的学术方法》,《创作与评论》,2015年5月号。

(28)《家底:乡愁的内核》,《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12月。

(29)《论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的集体性——以天津民间老会为例》,《文化遗产》(CSSCI),2016年第4期,74-80页。

(30)《祈雨习俗与文化传承——以以静海县大六分村登杆圣会的当代传承为个案》,《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8-12页。


6、承担科研项目

待更新


7、奖励与荣誉

2016年12月,《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获天津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为第二获奖人。


8、学术兼职

待更新


9、联系信息

办公地址: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33-370

电子邮箱:shijingmailbox@163.com

上一条:施向东 下一条:魏&nbsp;&nbsp;静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 津教备03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