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落实《天津大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学院新学年工作方向与重点,外国语学院于9月11日至12日召开2025-2026学年工作研讨会。学院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参加会议,共同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会议采取封闭集中研讨形式,由副院长刘家骥主持。
院长王立松首先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做报告。王立松全面回顾了学院在2025上半年在教学、科研、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结合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和学校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分析了当前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强调要树立积极进取的“争”“抢”意识,要以数智技术为引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人才培养;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既要注重内部培养,也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要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要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学会借势、借力,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随后,外国语学院英才教授、全球南方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战带来了题为“大金砖机制开辟全球南方新愿景”的主旨报告。王战教授从当前国际格局出发,指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盛行,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此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正以群体性崛起的姿态,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从历史视角梳理了“大金砖”机制的演变路径,并强调“大金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联盟,而是一种包容性、非对抗性的伙伴关系网络,其目标是为全球南方争取更大代表性与话语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专家报告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东研究所所长田文林受邀作了题为“区域国别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讲座。田文林教授指出,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具有人文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以问题驱动为主,核心特质是交叉融合,兼具地域性、全面性等特点;同时面临普遍性与特殊性认知冲突、学术评价体系矛盾、理论与政策需求难平衡、感性认知与实证难调和、人才“专深”与“广博”难兼顾等挑战,并提出开创历史政治学和世界政治学新路径、构建自主性知识体系、吸纳青年学者等优化方向,为学科发展提供新思路。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学科带头人赵秋荣带来了题为“从人机对比到大语言模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数据库综合平台在外语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的讲座。赵秋荣教授以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大语言模型译文的宏观、微观对比为案例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如何将语料库翻译学有效运用到外语教学和科研中,为与会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为使与会教师对学科发展情况和学科建设目标有更全面立体的认知和了解,研讨会期间邀请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 (学科建设办公室) 副处长张立迁作题为“锚定学科发展战略行动,有组织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的专题讲座。张立迁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分析了当前学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强调了学科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指出,学院要以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为重要抓手,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学科内涵建设,通过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交叉学科建设,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研讨会期间,各系部负责人回顾总结了上半年的工作亮点和成果,并重点汇报新学年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共同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法,院领导对各系部工作进行了指导交流。
院长助理勾艳军、副院长肖振凤、副院长刘家骥分别就有组织科研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学院人事行政工作进行了汇报,分析学院各项工作的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布置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研讨会最后,党委书记张文礼对研讨会进行总结。张文礼对各系部负责人的工作汇报给予了肯定。她强调,学院要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围绕学校三年行动方案和学院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目标,狠抓落实,完善“党支部+”工作机制,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学院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学科实力。
本次会议设置了主题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分组围绕“数智赋能,以高质量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建强教师队伍”“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快科研成果产出”“整合资源、加强学科建设”“外国语学院三年行动方案”等主题开展热烈研讨,与会教师结合学院实际和自身工作岗位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不仅为全院教职工注入了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更为学院在数智时代深耕教学改革、强化科研突破、建强师资队伍、推进学科建设筑牢了坚实根基。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 津教备03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