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学校关于开展“构建健康和谐的新型导学关系”主题培训系列活动的号召,外国语学院推出“春晖领航·导学同行”论坛系列活动。作为该系列的重要开篇,11月7日下午,学院特邀上海外国语大学杨成教授担任“春晖大讲堂”第二十一讲主讲嘉宾,本次讲座以“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选择”为题,系统阐述了如何科学构建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讲座由副院长刘家骥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杨成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指出当前许多区域国别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厘清学科内涵的重要性。他系统阐释了区域国别学的两大特性:一是学科交叉性,涉及多领域交融;二是与现实问题紧密相连。杨教授指出,应在基本问题上凝聚共识,明确所有研究的落脚点都在于解决现实问题,尤其要重视“地方性知识”,强调田野调查等一手资料的重要支撑作用。
杨成教授进一步指出,区域国别学成为新的一级学科的根本动力在于国家的战略需求。当前我国在该领域的知识供给与战略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秩序变革亟需中国贡献,这些都要求具备扎实的区域国别研究基础,推动构建该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刻不容缓。
针对当前研究现状,杨成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几个突出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质量有待提升,研究进展滞后于现实需求,同时存在两个“异化”现象。他强调,区域国别学研究不能简单等同于具体研究对象的外交或中外关系研究,其应用场景应涵盖咨政、咨商、启民、育人、识学五个维度。
针对如何科学建设区域国别学,杨教授提出了系统建议:一. 要避免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心化”和“绝对化”,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二. 要破除“学科研究优于区域研究”、“大国研究优于小国研究”的偏见链,打造学科建设理想氛围。三. 要处理好“十大关系”,回应学科建设核心关切。四. 要解决好理论与方法论构建、基础设施保障、人才储备等问题,重塑学科战略功能。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方面,杨教授指出应从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知识结构,研究旨趣,基础设施,成果类型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部署。
互动环节中,杨成教授与现场师生就“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田野调查方法实践”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

本次讲座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不仅为学院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思路,更通过凝聚导学共识、强化学术使命感,激励师生在构建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征程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 津教备03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