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大讲堂
外国语学院开设“春晖大讲堂”,邀请众多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交流,多维度、多视角探讨当今学术前沿,激发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帮助全院师生拓展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学院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外国语学院开设“春晖大讲堂”,邀请众多专家学者讲座交流,多维度、多视角探讨当今学术前沿,激发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帮助全院师生拓展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学院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6月6日下午,外国语学院特邀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崔峰老师担任“春晖大讲堂”第十六讲的主讲嘉宾,本次讲座以“多元共生—以新加坡语言政策和翻译教育为视角”为题,考察了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和翻译教育及其产生的相关问题和现象,展示了新加坡多语文化社会背景中翻译的复杂性。学院党委书记张文礼、副院长刘家骥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青椒会会长李俊凯老师主持。
首先,崔峰老师从具象的语言景观切入,揭示了语言政策背后的政治考量与身份象征。他以南洋理工大学校门门匾上四种官方语言(英语、马来语、华文、淡米尔文)的排列与字体大小差异为起点,生动展现了语言排序与呈现的政治性。英语作为首要语言及族群间 “中立”桥梁,占据主导地位;马来语虽使用者较少,却因历史与地缘政治被尊为“国语”,位列第二;华文作为多数华族母语反而屈居第三;淡米尔文则体现了多元文化政策的包容性。语言在此不仅是工具,更是权力格局与社会认同的镜像。
其次,崔峰老师聚焦于鲜活的语言现象,阐释其文化内涵与身份认同功能。 他剖析了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的双重面孔:这种融合多元语言元素的“草根英语”,是新加坡人日常交流的纽带和强烈的身份印记。新移民子女主动学习Singlish以融入同龄群体的例子,鲜活印证了语言作为“社会通行证”的力量。然而,政府出于国际形象考量推行“讲好英语”运动,形成了官方倡导与民间认同的微妙张力。崔峰老师更以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本土华文词汇为例,如“德士”(Taxi,源自方言音译)、“乐龄”(60岁以上长者,传递积极老龄观)、“牛车水”(Chinatown,承载华人移民史)、“组屋”(公共住房,从“单区词汇”走向区域通用),展示了语言如何如活化石般封存历史记忆、反映社会变迁,并成为政府塑造社会认同的巧思。特别是“组屋”一词的跨域流动,更彰显了语言的活力与文化的辐射力。
最后,崔峰老师深入探讨了双语政策的深远影响及翻译教育的迫切性。他指出,新加坡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双语政策,虽有力促进了国家认同、社会凝聚与经济发展,但也深刻重塑了社会语言生态:华人家庭用语从华语转向如今用英语;方言在“讲华语运动”后急剧式微,带来文化传承的隐忧。崔峰老师预测,英语主导地位可能持续强化,未来语言政策或面临调整。在此背景下,翻译的重要性空前凸显,但新加坡长期存在“懂双语即懂翻译”的误区。他援引2000年“匈牙利鬼节”的著名翻译乌龙事件,警示专业翻译缺失的后果——这不仅是技术失误,更可能损害国家形象。为应对翻译人才匮乏,政府已开始行动:中学引入翻译理论教学,考题中出现翻译内容;同时推出“民译达”计划,号召公众参与翻译以解燃眉之急。但崔峰老师强调,公民翻译需严控质量(如加强培训、建立审校机制),因为专业翻译是文化交流的“精准摆渡人”,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他以《三国演义》在新马峇峇、娘惹族群中的翻译传播为例,论证了翻译如何成为文化认同重建与延续的“生命线”。
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师生争相提问,讨论层层深入:有老师就如何从类似“语言景观”的微观现象切入,开展具有深度的学术研究,新加坡语言政策中“实用主义”与“文化保育”的平衡之道,Singlish在全球化浪潮下的生命力及其反映的社会韧性等维度与崔峰老师展开探讨。崔峰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例,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深入浅出的解答。他特别指出,新加坡在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共融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翻译策略与语言政策制定的宝贵范例,其经验与挑战也为全球范围内处理多语言社会、促进有效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启示。讲座结束时,师生们仍意犹未尽,围拢在崔峰老师身边继续交流,纷纷表示这场讲座不仅深化了对新加坡语言生态的理解,更打开了研究语言、文化与社会的全新视角。
主讲人简介:
崔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士、Senior Lecturer(副高级)、博士生导师。担任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翻译副修课程负责人、中文系管委会委员。同时兼任北京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等学术机构的客座教授、特聘研究员、常务理事。曾任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MTI课程副主任。在SSCI、A&HCI、CSSCI等期刊、论著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另有专著、编著、译著八部。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中外文学交流、中国翻译史、新加坡翻译史等。系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SSCI, A&HCI 一区)期刊编委。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SSCI, A&HCI 一区) 特刊“Transforming translation education throug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5)主编,及海内外多家SSCI、A&HCI、CSSCI论文评审。曾任Journal of Postcolonial Writing (A&HCI)特刊主编。主持或参与新加坡教育部及中国国社科、教育部研究项目多项。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师生全力服务第四届中国北方(肃宁)跨境电商发展大会 下一条:春晖大讲堂 | 丁红卫:语音学跨学科研究的双域探索:精神健康与区域国别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 津教备0316号